首页/ 走进富平 / 话说富平 / 正文

漫话《符璘碑》

来源:县志办 作者:赵向武 郭雄超 发布时间:2023-05-09 11:02

“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岑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在文化大县、石刻之乡--富平,有一通唐代石碑承载着“名人、名碑、名刻”的鲜活历史,演绎了“碑以文贵、镌以书珍”的古今传奇。这通石碑就是《大唐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义阳郡王食实封二百户赠越州都督刑部尚书符公神道碑铭》,简称《符璘碑》。

清光绪十七年《富平县志》记载:“义阳郡王符璘碑,太和七年(833)立,李宗闵撰文,柳公权正书并篆额,在县学(今额上无字,疑是勒碑时未及之也。或为后人磨去者非)”。这是一通体量巨大的石碑,通高395厘米,其中头身共高330厘米,座高65厘米。头身同宽108厘米,座宽160厘米。头厚25厘米,身厚28厘米,座厚80厘米。《符璘碑》,立于富平县薄台(今齐村镇里仁堡)符璘墓前,明清时移于县文庙前院东侧,与唐李光弼神道碑东西相望,惜上世纪60年代被毁,现仅存拓片。

《符璘碑》拓片局部.png

《符璘碑》拓片局部  

符璘(734~798年),字元亮,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唐朝时期将领,琅邪郡公符令奇长子。英勇善战,随父符令奇加入平卢军,投奔昭义节度使薛嵩。薛嵩去世后,效力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和田悦父子,为田悦部下将领。田悦发动叛乱时,符令奇遇害,全家遭遇族诛。符璘率部归降朝廷,协助唐军平定田悦叛乱。兴元元年(785),授特进、试太子詹事,册封义阳郡王。贞元初年,抵抗讨伐寇边的吐蕃,授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讨伐李怀光叛乱,抵抗吐蕃入寇,颇有功绩,拜辅国大将军、左神策军将军,管理皇城的护卫禁卫军长达13年。贞元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五,获赠刑部尚书、越州都督,安葬于富平县薄台。《两唐书·忠义列传》《符璘碑》有记载。

撰文者,李宗闵(约783~846年),字损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出身李唐宗室,参与平定淮西之乱,力主革新人才选拔,唐文宗朝拜为宰相,是长达近四十年“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的“牛党”领袖。李宗闵工于诗文,长于碑铭,其在该碑文中记述了符璘的家世生平,颂扬“烈烈符氏,世生才哲”,赞扬符璘“忠勤谨重,方将大用”“出领王师,扫荡关东”“入统环卫,肃清禁中”的主要功绩。碑文文气浩然、用词典雅,情真意切、入情达理,不愧出自铭文大家手笔,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柳公权像.png


柳公权像

书丹者,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29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其“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之言,传为佳话,影响深远。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兼融并收,溶汇新意,独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苻璘碑》是柳公权61岁时的作品,碑身阴刻楷书31行,行62字,字径3厘米。此碑楷书小体,魄力雄浑,神理骏发,体现了“柳体”结构严整,笔法锐利,筋骨外露的特点,是中唐书法的杰作,也是柳公权书法的精华之一,对后世的书法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邵建和墓志.png

邵建和墓志  

镌字者,邵建和(796~858年),醴泉人,唐代刻石名家。古代刻石被视为“粗活”“苦力活”,历代名刻名碑,难有刻者留下姓名。自唐始,在经贸开放、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刻石工匠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中晚唐中书省下辖专门负责金石、玉册镌刻的“镌字官”,邵建和就是一位知名的“刻玉册官”,并有幸在《符璘碑》末行刊上“大名”。会昌元年(841),邵建和、邵建初两兄弟还曾合作镌刻了柳公权书法代表作《玄秘塔碑》,而且柳公权所书碑铭多为邵氏家族刻工镌刻。邵建和像高清数码相机一样将柳公权书法完美雕刻在石碑上,使柳体书法得以千古传颂、临摹学习,被当代书法研究者誉为“柳体字的凝固者”。

邵建和.png

邵建和

石头无言,文字有声。《符璘碑》不仅展现了符璘的忠勇之气、李宗闵的铭文之功,也体现了柳公权的书法之美、邵建和的铁笔之韵,业已成为传承富平文化、讲好石刻故事的“重要见证”和“历史实物”之一。

频阳墨玉,天地精华;富平石刻,一刻千年。据悉,富平将在新建的顺阳河公园复刻安放《符璘碑》。届时,《符璘碑》将回归人们的视线,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参考资料:1.《富平县志》(明清旧志,一、二轮新县志)

2.《富平碑刻》(刘兰芳主编,三秦出版社,2013年5月)

3.有关网络资料与图片


《符璘碑》拓片.jpg

《符璘碑》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