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富平 / 富平文艺 / 正文

大渠老豆腐

来源:富平文联 发布时间:2022-02-24 22:57

老豆腐.jpg

当我在村子边的路旁看到石磨面粉、渭鸿果业、颇具规模的种植大棚、绿油油的田野和整齐靓丽的民宅交织相映的画面时,我欣慰这新农村建设的辉煌了!又当我刻意地寻找到“大渠老豆腐”广告牌子的时候,心里更是涌起了满满的自豪而为之欣欣然了!

大约在四年前,我和堂兄曾说到过我们的村、我们的村民、我们的祖上,所拥有过的做浆豆腐、摊玉米煎饼的生计活儿,“若是能从工艺流程上加以改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肯定是会有市场,是会为村上的经济发展,为村民的生活提高而添薪加火的。”不料几年后的今天,“大渠老豆腐”的牌子已醒目地矗立在村边的路旁,高耸、大气。因而我藏着心中的暗喜,近询了一下知情人:据说厂房是新盖而具规模、设备是先进而具齐全、工艺流程和管理是科学而又日臻完善;“大渠老豆腐”品牌已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产品也已成批地打进了周边的超市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听完介绍,虽然是大年初一,加工厂已放假,可我还是兴致勃勃地移步到村上牵头、以入股形式创办的豆制品加工厂一看究竟,以满足我的好奇。

厂门迎东,似乎有紫气东来之寓意。从那宽阔的门楹西望,可见干净利落的院落映衬着贯通南北的厂房,齐整整、光鲜鲜、亮堂堂。让你一看,尽显十足之底气,不由得你不为村上和村民们的开拓精神而刮目,为他们的眼光、决策、魄力而赞叹!眼前的一切,完全可用阔、帅、酷的现时代词来形容新时代下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的当下和前景。为此,我和兄当年纸上谈兵的空虚之心也自满地得到了慰藉!

豆腐,在人们的餐桌上每每可见,自西汉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从渊源上说,它是一种极富饮食历史文化的食物。因为它的营养成分丰富,质地软酥,可通过烹饪,制作出上百道的精美菜肴,很是惹人喜爱,明代诗人苏平就曾有“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的诗句来赞美它。由此人们对豆腐的青睐愈来愈浓,以致豆腐的制作方法也就很快地流传到了国外。

豆腐制作因采用的蛋白凝固剂不同而有南豆腐和北豆腐之分。南豆腐用的是石膏(成份为硫酸钙等),北豆腐用的是卤水或酸浆(成份为氯化钠等)。我们大渠村祖上留下的豆腐制作方法属于北豆腐之范畴,而我知道的豆腐点制凝固剂则是酸浆,压制出来的豆腐含水量少,略显微黄,可它的豆腐味却是浓于石膏点制出的豆腐。试想,大渠村在路边竖起的“大渠老豆腐”的牌子,其“老”就在于所出的产品曾经是泛着些微黄色的豆腐了!

这种略带黄色的浆豆腐,在三四十年前一直是大渠村民维持生计的一项手艺。它养育了大渠村的一方村民,哺育着这方土地上的一众后生。若再向前推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略带黄色的浆豆腐作为一种道具也曾给父辈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传递过情报、护送过进出红色根据地延安的有志之士。如本村的南老先生所言:(我记得不一定准确)孙世发、张勤元、张勤功、张明智都曾是挑起过大渠浆豆腐在渭北黄土高原上为革命的地下工作而奔波过。

大渠浆豆腐,我不仅爱吃,更也享受过因它而得来的称谓。三十一年前,我工作的单位有一年长者,对我们大渠浆豆腐是门清的。他调侃地说,“你是大渠村豆腐担担山东人了。”指着其孙让他叫我“豆腐爷”。从那时起我这个“豆腐爷”的名字便“声名鹊起”,整个单位都知晓了我这个“豆腐爷”名字的由来了,大渠村“浆豆腐”的名字也因此而飞升了起来,以致引得逢年过节都喜欢弄几斤“浆豆腐”来吃。就这样一直叫喊了十多年,至听不到“豆腐爷”的喊叫声时已是他的孙儿们长大后已走向了社会。

“大渠老豆腐”这个名字起的好,它不仅涵盖着大渠村的历史,褒扬着大渠人的勤劳和朴实的品质,更可贵的是它明白地展现了大渠村后辈对先辈们的肯定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所以,我没有理由不为“大渠老豆腐”而赞!更没有理由不为“大渠老豆腐”而欣欣然!


作者简介:张运动,1957年8月出生。1976年入伍,曾工作于原十九军卫生所、第二十七医院。1988年转业到原富平县计生服务站工作至退休。热爱生活、勤于思考、喜欢阅读。